“合同簽完就后悔”——這種劇情在設計行業反復上演。干了十多年印刷設計,審過幾百份合同,我發現大部分的糾紛都源于“當時覺得不重要”的條款。去年有家初創公司,合同里沒寫清修改次數,結果被設計公司以“改稿28次”為由追加了12萬費用,創始人氣得在朋友圈連發三天小作文。今天咱們就撕開那些看似“標準”的合同,揪出藏在水面下的7條大白鯊。
問題1:“版權到底歸誰?”
為什么致命?
國內設計合同普遍默認“錢到位版權歸客戶”,但陷阱藏在細節里:
字體版權:方正字庫2023年起訴案件增長37%,多數因合同未明確字體授權方
素材歸屬:商用圖片需確認“可轉讓授權”(許多圖庫僅限設計方使用)
工藝專利:特殊裝訂方式可能涉及專利費(如某日系品牌蝴蝶裝專利費每本0.8元)
血淚案例
某連鎖餐廳用了設計師提供的“免費字體”,結果被字體公司起訴,不僅賠了28萬,還被迫銷毀5萬本畫冊。法院判決依據:合同未約定字體合法來源責任方。
正確問法
?“請明確列出版權風險承擔方:
1.字體是否包含商用授權(提供授權證書編號)
2.圖片是否含模特肖像權/物權授權
3.特殊工藝是否涉及第三方專利”
問題2:“改稿次數怎么算錢?”
行業潛規則
國內中小設計公司慣用伎倆:
合同寫“免費修改3次”,但“次”的定義模糊(整體調整算1次?改個字也算1次?)
三分之二的加價糾紛源自“修改次數認定分歧”
真實代價
某教育機構合同約定“免費修改5次”,結果設計師把“調整字號”“移動圖標2mm”都算單獨次數,最終超支9萬元。
正確問法
?“請量化修改標準:
1.文字性修改(錯別字/標點)是否不計入次數
2.版式調整(柵格系統變更/開本尺寸變動)如何計費
3.工藝變更(如燙金改UV)是否按新項目計價”
問題3:“工藝參數怎么寫進合同?”
常見坑點
國內合同慣用模糊表述:
“封面需高級質感”→可能用5元/㎡的普通覆膜替代30元/㎡的觸感膜
“色彩準確”→未約定ΔE值容差范圍(國標≤3,但有些廠按≤5執行)
技術武裝
?必須鎖死以下參數:
1.紙張克重±5%(如250g銅版紙實測≥237.5g)
2.色差ΔE≤2(用分光密度儀檢測)
3.裝訂強度(膠裝畫冊耐翻次數≥200次,參照GB/T30325)
避坑案例
某汽車品牌在合同寫明“封面擊凸深度0.3mm±0.05”,收貨后用千分尺抽檢,成功拒收20%不合格品,挽回損失16萬元。
問題4:“延期交付怎么罰?”
國內現狀
印刷行業平均延期率接近三分之一,但僅有12%的合同約定明確罰則。常見話術陷阱:
“不可抗力”范圍過寬(連“設計師感冒”都算不可抗力)
違約金比例過低(日0.1%的罰金,還不如存余額寶收益高)
實戰條款
?必須明確:
1.節點罰金(如初稿每延遲1天扣總價1%,上限20%)
2.間接損失賠償(如因延期錯過展會的預估損失)
3.不可抗力清單(僅限自然災害、政令調整等)
反面教材
某企業合同僅寫“盡力按時交付”,結果畫冊錯過新品發布會,設計師賠了3000元違約金,而企業實際損失超80萬。
問題5:“打樣費誰來承擔?”
行業潛規則
國內設計公司常用套路:
初樣免費,但改稿后打樣收費(某企業被收7次打樣費,夠買臺iPhone15)
不告知打樣與量產差異(數碼打樣vs傳統打樣色差可達ΔE5)
正確姿勢
?合同必須寫明:
1.打樣類型及對應費用(如藍圖打樣200元/次,傳統打樣800元/次)
2.打樣與量產色差范圍(建議ΔE≤3)
3.合格樣稿的簽字確認流程(如三方會簽+水印照片存檔)
問題6:“怎么驗貨?標準是啥?”
血淚教訓
某企業收貨時只數了數量,結果:
30%畫冊頁碼錯亂
封面燙金大面積脫落
維權時因合同未約定驗收標準,法院僅支持30%賠償
軍工級驗貨條款
?必須包含:
1.抽檢比例(如≥10%且不少于50本)
2.檢測工具清單(如分光密度儀、耐折度測試儀)
3.次品定義標準(如色差ΔE>3、開膠頁數≥3頁)
問題7:“尾款怎么卡脖子?”
經典套路
國內常見付款陷阱:
尾款比例過低(10%20%),設計公司寧愿不要也不整改
付款條件模糊(“驗收合格后付款”→誰說了算?)
金融級風控
?理想付款結構:
1.30%預付款(合同生效)
2.40%進度款(樣稿簽字確認)
3.25%交貨款(按驗收標準支付)
4.5%質保金(交貨后30天支付)
生死案例
某企業堅持留30%尾款,結果發現內頁全部用錯紙張型號,用尾款要挾重印,省下18萬元損失。
合同是設計的最后一稿 當年幫某公司審合同時,發現“畫冊印刷成品色差以設計師屏幕為準”的霸王條款。我們硬是改成“ΔE≤2,以潘通色卡實物比對為準”,后來真查出ΔE=3.5的批次,成功讓印廠免費重印。當你能用“ΔE≤2”“耐翻200次”“擊凸0.3mm±0.05”這樣的參數武裝合同時,那些曾讓你夜不能寐的風險,終將變成白紙黑字的護身符。